正大管理学院主页

学院新闻

魏尚进对话汤之敏:多彩多迷的东南亚经济与商贸机会

  • 稿件来源:
  • 发布日期:2025-10-20 13:55:09
  • 阅读量:34
■本文选自《复旦金融评论》
■受访者:汤之敏 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
对话者:魏尚进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学术访问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亚洲开发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

■公众号:复旦金融评论


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东南亚成为了中美全球博弈的新战场,对中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此,魏尚进与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汤之敏围绕“东南亚经济与商贸机会”展开讨论。

回顾历史,中国曾是东南亚影响深远的宗主国。如今,作为与中国联系最为紧密的地区之一,东南亚不仅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后院,同时也是海外华人的重要舞台和家园。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东南亚成为了中美全球博弈的新战场,对中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此,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魏尚进与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汤之敏围绕“东南亚经济与商贸机会”展开讨论。


贸易:中国在东盟进口份额中占绝对优势

魏尚进:东南亚是“一带一路”的重心所在。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程度,历史渊源,还是从经贸往来上看,对中国而言,东南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我国也有许多可以互补的方面,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汤之敏:东盟(ASEAN)是东南亚的区域组织,现有10个成员国,包括背靠大陆的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以及海岛为主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文莱和菲律宾。

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东盟十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多彩多迷的特点。2020年,东盟的经济总量约为中国的五分之一,人口和人均GDP约为中国的二分之一;十国中有人均GDP过万的新加坡、文莱和马来西亚,也有人均GDP在2000美元左右的缅甸、柬埔寨和老挝。从市场来看,东盟国家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拓荒市场——包括柬埔寨、缅甸、老挝等低人均GDP、高GDP增速国家;二是新兴市场——包括越南、印尼、菲律宾、文莱等中等人均GDP、中等GDP增速国家;三是成熟市场——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高人均GDP、中低GDP增速国家。

魏尚进:东南亚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企业产业结构转型和转移的重要选择,回顾一些东南亚国家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国的产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的产业结构转型。如今,它们和中国在全球市场中既是竞争关系,但同时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链互补关系。

汤之敏:在贸易往来和投资机会方面,东盟同样呈现多彩多迷的特点。

截至2020年,中国连续12年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2020年,中国贸易额占东盟贸易总额的19.4%;同时,东盟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占中国贸易总额的14.7%。在东盟各国的进口来源地上,中国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而在东盟各国的出口市场上,美国在柬埔寨、泰国、越南、菲律宾占优势地位,中国则在老挝、缅甸、印尼、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占优。东盟各国自己也是其重要的市场和进口来源。


魏尚进:我国在东盟到底进口什么、出口什么?

汤之敏:从进口总体情况来看,中国在东盟进口来源地前五名是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进口额约为300到500亿美元,菲律宾以近100亿美元居中;而柬埔寨、老挝、文莱、缅甸则为10到70亿美元左右。

从产品结构来看,东盟十国可分为4组,具体为:以出口农矿原材料及其加工品为主的第一组,包括文莱(油气及其有机化工品),老挝(矿砂、铜、橡胶、木材木浆、谷物等农产品)和缅甸(油气、矿砂、铜、钢铁、稀土等)。

第二组国家由农矿产品为主转向轻纺,并开始参与制造高端工业品的跨国供应链。包括柬埔寨有农矿产品、轻纺产品、电子电器、机械等;印尼有农矿(包括油气、矿砂、钢铁、铜、棕榈油和木浆)、轻纺(包括鞋和纸)、电子电器等。

第三组国家更多地参与高端工业品的跨国供应链,且在对华出口中所占份额高于农矿产品。比如泰国,出口产品包括农矿(橡胶、水果、木材、铜),同时又有机械、电子电器、液晶显示器、汽车、石化;马来西亚有农矿(油气、铜、钢铁、橡胶、棕榈油)、电子电器、机械、仪表;菲律宾有农矿(油气、矿砂、铜、水果、蔬果制品),也有电子电器、机械、汽车、仪表;越南有农矿(棉花、木材、橡胶、钢铁、水泥),同时有轻纺,以及电子电器、机械和液晶显示器。

第四组是完全参与跨国供应链,并获取高附加值的国家。主要为新加坡,出口电子电器、机械、石油冶炼、仪表和珠宝加工等。

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中国在东盟市场上的主要产品可以分为四组,包括电子电器和机械、传统重化工产品、传统轻工产品,以及为中国转移到柬埔寨、缅甸、越南的服装和制鞋工厂配套的纺织材料和辅料。它们反映了目前中国最终产品里和跨国供应链上的竞争优势及其与各国市场的匹配程度,是中国制造在东盟多彩多迷的具体呈现,也是中国进一步拓展东盟市场的机会和基础。


投资:中国是东南亚投资的“后起之秀”

魏尚进:在投资方面,2020年,东盟国家的FDI(外国直接投资)25.3%来自美国,而中国仅有5.5%,远低于美国,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在东盟的投资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汤之敏:近年来,中国在全球FDI来源地中排名前三甲,但其中仅有9.5%投在东盟。从中国在东盟国家FDI的存量来看,截至2019年末,新加坡以526.4亿美元位居第一,远超第二名的印度尼西亚(151.3亿美元)。在大陆东盟板块,中国在老挝、柬埔寨、缅甸数一数二,但在海岛东盟板块里,美日优势明显,美国在印尼、菲律宾和新加坡数一数二,这也反映了中国作为后起之秀的现实。

从投资者的行业分布来看,中国在东南亚国家的投资中房地产行业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从2019年起,制造业开始发力,在2019年、2020年位居行业第一;2020年,批发零售业增长显著,占16.89%;电力在2019年与2020年都占据行业前五位;同时,近年来农林渔业显著增加。

对比中国和全球投资者在东盟的行业分布,我们发现,在全球范围内金融保险一直居首,2019年、2020年中国则在制造业居首;第二,批发零售业在全球和中国都有显著增长;第三,中国在电力和农林渔业具有显著优势;第四,中国在房地产方面投入较多,但是在专业科技服务方面有待加强。

魏尚进:从数据上看,美、日在东南亚投资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它们有哪些成功经验或教训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汤之敏:相较于美国,日本在东南亚的投资更为成功,其发展历程也更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事实上,日本在东盟的投资之旅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和日本产品的名声等原因,日本企业从80年代初入东南亚时的不受欢迎,到后来的成功,有两个方面值得参考借鉴。一是除了对接当地政府官员的上层路线,日本企业也非常重视民间层面的工作,包括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为当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等;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下严格遵守商业规则,从而逐渐获得了当地企业和民众的好感。

而在东盟进行投资的许多中国企业依然处于双转型过程中——一是从经济上由原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向发达国家经济转型,二是从国家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因此中资企业在当地的接受度还有提升的空间。

另外,我观察到许多中国企业在东南亚依旧专注于中低端市场,但事实上进入泰国等国家的高端市场也是我们值得尝试和探索的方向。

魏尚进:在具体的投资项目上,和过去相比,2021年中国在东盟的一带一路项目呈现哪些新的趋势?

汤之敏:通过研究一带一路数据库整理的2021年上半年(1月至6月)的101个项目,我们发现在项目主体上,带路项目的主体已经开始由中国公司拓展为中国公司海外分公司、子公司,以及中外联合体和合资公司。从项目的客户来看,有当地政府部门、私人企业,也有当地中方项目或中资企业。同时,合同内容也有了进一步的拓展,由原来的部分施工变为施工总承包,变为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工程设计、采购、施工)模式——增加了设计和采购部分,甚至EPCC——EPC之上增加调试(commissioning)部分;从BOTBuild-Operate-Trasfer,建设、运营、移交)变成ROTRenovate-Operate-Transfer,改扩建-运营-移交),乃至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建立、拥有、运营、移交)等,合同形式不断丰富,也增加了我国对外项目的附加值。从资金来源看,除了现金项目,也有买方、卖方信贷,中国国家援助项目,甚至包括中国企业全资或部分投资的项目。这意味着我们不仅承包工程,也开始涉足项目投资。

最后从行业分布来看,主要有能源、再生能源(太阳能、水电、风电)项目,以及铁路、冶金等。

和其他国家相比,泰国一直是中资在东盟的重点。在研究了2020年到2021上半年中国在泰国的185个投资项目后,我们发现其商业模式开始出现了转变——从规避双反,销售国内产品,到利用当地资源,出口欧美和中国。从产品来看,有主要利用当地资源的橡胶、水果,也有利用中国技术和中泰原材料为当地产业链配套的汽配、金属、机械、化工、塑料,有前途的新领域——包括医疗用品及器械、LED灯、太阳能电池以及发电印刷电路、软件、电商和数字服务、工程设计、物流运输等。其中不少项目符合政府强调高附加值以及创新的政策导向。总体而言,尽管有国家层面的摩擦,中美、中日企业还有一定的基于商业利益的合资合作。

另外,工业园也是展现中国在东盟投资情况的一个侧面。2010年前后,中国工业园开始大规模进入东盟,主要来自浙江、江苏、上海、广西、云南、广东等地区,国有与民间并举,大部分是与当地政府和当地企业合资。从园区特色来看,有的以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如文莱的石油、印尼的镍铁;有的以纺织、皮具、木材为主,如柬埔寨西港;也有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老挝赛色塔,以及以综合汽配机电为主的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等。园区特色匹配了当地经济结构,并逐渐开始有中国高科技企业入驻,产生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

魏尚进:企业集群也是国内工业园区的特色之一。在这个模式下,园区负责对接政府、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招商引资等工作,能有效整合资源,促进产业集聚发展,这样的模式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过去我在东南亚和南亚的工业园区考察时,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与在中国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形式不同,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许多工业园区由外资企业主导投资运作,并吸引该国企业落户,中国企业也可以关注这样的方式。

魏尚进: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在大力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其中东南亚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地区。能否为我们介绍人民币国际化在东南亚的进展,以及未来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机遇。

汤之敏:2009年我国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东盟国家对人民币的使用和接受程度不断加深。目前,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已基本涵盖东盟国家。从人民币与东盟国家货币直接挂牌交易情况来看,新加坡元、马来西亚林吉特、泰铢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直接挂牌交易,柬埔寨瑞尔、越南盾在广西银行间市场区域挂牌交易。另外各银行也可根据各自判断进行挂牌交易。

第三,从人民币清算情况来看,跨境人民币清算的主要渠道包括清算行模式和代理行模式。中国工商银行担任老挝、新加坡、柬埔寨和泰国的人民币业务清算行;中国银行为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人民币业务清算行。代理行模式下,截至2019年,共有248家东盟商业银行与中国境内186家商业银行建立了人民币结算代理行关系。而由于上述两种方式需要通过SWIFT进行连接,对中国的金融安全存在潜在风险。2015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第一期正式启动,为跨境人民币业务提供清算、结算服务,目前,CIPS在东盟十国已实现全覆盖,截至2019年末,东盟共有71家金融机构成为CIPS参与者。

最后,从人民币储备情况来看,截至2019年末,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和菲律宾已经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中国与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未来,随着企业在贸易投资中更多采用本币计价结算,将为其规避汇率波动风险提供支持,同时也为中国金融业在东盟国家进行资本项目创造更好的条件。


角逐:中美国家利益的博弈

汤之敏:2009年,奥巴马政府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开启了中美在东南亚的角逐。2016年,由美国主导的TPP正式签署,旨在打造一个排除中国的、更高开放水平的“自贸区”,但奥巴马政府急于在任期内完成谈判,在汽车、农产品和生物制剂专有保护等方面让步过多,为之后国会搁置批准和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埋下隐患,至此美国缺少一个类似中国东盟自贸区以及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样的机制来有效地推动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2017年,特朗普政府提出“自由开放印太战略”,渲染中国对于能源安全和数字安全的威胁,提出加大数字、能源和基础设施三大支柱领域的投资,并发起“蓝点网络”对抗中国的“一带一路”,同时渲染中国对湄公河水资源安全的威胁,以“湄公河—美国伙伴关系”对抗中国的“澜湄合作”。

中国方面,自1996年成为东盟对话伙伴,我国在2002年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全面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2016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9年正式启动“澜湄合作(LMC)”,再到2020年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美国相比,中国政府在东南亚地区展现出更连贯、更用心、更成熟的动作。而在中美对峙的大背景下,东盟国家普遍采取不选边站的立场。

对于中、美在角逐中的实力比较,我认为应该辩证地来看:在贸易上虽然我国在东盟的进口占优势,但是美国仍然是四个东盟国家最大的出口市场,在投资上中国在东盟的FDI流量远低于美国,作为后起之秀在FDI存量上也只在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占优势,不少中国企业仍带有经济上和体制上转型的痕迹,在当地的接受度有待加强。同时,中国虽然与东盟国家有互联互通的便利,但是也需要管控地缘上的争议;在人文上,我们有华人文化圈的亲和力,但也有历史上的战争和藩属关系留下的阴影。

因此,对于东盟而言,在未来的选择上必然是国家利益的博弈,同时也是人心向背的问题。中国政府可能也需要清醒地观察和利用美国政客与商界的分歧,美国与盟国的分歧,以及美国与东盟的分歧。

与此同时,我认为未来我国有五点需要密切关注:一是科技制高点,二是区域经济圈,三是在叙事上主要以良政观叙事,四是立国际秩序,以及第五,塑民间形象。这是我认为中国在中美国际关系上应该采取战略和立场。

魏尚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和生效,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与RCEP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投资往来。在您看来,RCEP将为中国企业带来哪些新的机遇?

汤之敏:RCEP主要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三大领域。由于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协定”零关税商品已覆盖90%以上,因此,从货物贸易来看RCEP作用并不明显。但在服务贸易方面,RCEP对中国企业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印尼等东盟国家负面清单的实施为中国服务企业进入东盟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同时,一些成员国在中方重点关注的建筑、医疗、房地产、金融、运输等服务部门都做出了高水平的开放承诺,这将促进中国在东盟的物流系统、支付系统、仓储系统等电商基础设施的建设。


□ 本文根据复旦金融公开课整理,仅代表受访者个人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不作为投资、会计、法律或税务等领域建议。

□ 编辑 | 潘   琦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研究中心

□ 视觉 | 葛雯瑄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研究中心

□ 图片来源 VEER、新华社

Source : WEIXIN